Offercool 前言:
香港大学商学院的经济学硕士课程(Master of Economics)旨在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的前沿发展,并为他们配备最先进的分析工具。学生将有机会从香港独特的视角,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国经济。
项目分为四个专业方向,包括:数据分析(Data Analysis Stream),政策分析(Policy Analysis Stream),学术理论(Theory Stream)和进阶研究方向(Advanced Research Stream),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和职业规划进行方向的选择。
课程设置这方面,毕业一共需要修完60个学分,一共10门课,最后的毕业要求是均分在2.0以上(基本上都能满足)。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方向后,完成3门核心课的学习,3门关于自己所选择方向课的学习以及4门选修课的学习。
商学院的学生服务和职业发展服务比较完善。平时会有不同的skills workshop帮助学生掌握技能,也会有不同的嘉宾分享,帮助学生准备职业规划、了解自己等各个方面。职业部门也会提供简历修改、职业咨询等各种服务,每天也会通过邮件推送相关实习咨询。往年毕业生有去中信、华泰等券商的投行部,也有去字节跳动的战略分析部门,整体上的走向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。
那么这个课程的学习体验是什么样的?这个课程的课程结构如何?对于就业与职业发展有多少帮助?怎么样才能详细地了解这个课程的具体情况?
今天,我们邀请了HKU经济学的专业的学长写了这篇就读体验,希望会让你对这个课程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啦~
之后我们会继续发其他专业的就读体验以及25fall的申请资讯和申请指南哦,敬请继续关注!
正文内容:
Offercool注:
以下问题由offercool提供,答案与图片为学长学姐提供,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。
#首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背景吧!
我本科是毕业于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,专业是finance,当时的绩点是3.98,GMAT680,然后海本免语言成绩。
申请时只有常规的三段金融实习,不算很big name,推荐信也只是找的两位授课教授。当时主申的是港三的金融、会计与经济项目。最后拿到的offer有港大的经济(带23万奖学金)、金融和会计;港中文的金融;港科的金融和会计。最后选择入读港大的econ专业,申请extend到两年毕业。
#学习篇
- [1] 你选择这个硕士的原因是什么?
首先,港大在各种排名上都是占优势,有着不错的reputation,能够通过各企业的简历关;
其次,港硕可以给我两年的IANG签证,方便我未来在香港就业;再者,经济学也是我感兴趣的领域,能够和我本科的金融知识相互补充;
最后,港大的商科项目workload不算大,而且毕业时间也很灵活,适合我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。但与此同时,港大商科硕士的学费也十分昂贵,如果没有奖学金的话要36万+,而且港岛的生活费和租金也比起其他地区要高,这也是当时让我纠结的。
顺便介绍一下港大商科研究生的奖学金政策,非香港本地的学生申请港大的硕士,可以获得入学奖学金(直接免交一部分学费,从10%-80%不等)或者GPA奖学金(看前几个module的GPA,一般是三万多港币)。一般入学奖学金看的是本科的背景和GPA,然后offer前会有一个面试,就是简单的聊聊天,问问写过什么论文,为什么想来香港读书这样子。GPA奖学金会更卷,因为名额不多大家都很优秀,很多GPA4.0以上的大佬,个人感觉想拿这个奖学金单单靠勤奋还不行,还得选好课,跟对小组,还要加上一点点的运气。
- [2] 你的同学大致背景有了解吗?(211/双非比例,班级人数)
港大经管学院的研究生人数十分多,每个专业估计能有四百多人,所以学校资源分配到每个人身上也不算多。据我了解,在econ这个专业,陆本和海本的比例就一半一半。陆本是知名的985和211,不乏清华北大复旦上交这样的名校,211也都是知名的两财一贸,双非的也是广东有名的深圳大学这类。海本的话更多的是英本还有澳本。学生里面也有不少有工作经验的,所以多多networking一下还是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解。
- [3] 同样是授课型,你觉得硕士学习和在本科母校学习主要区别在哪?
可能我是海本的原因,感觉硕士的学习和本科母校的学习区别并不大,但由于课程很紧凑,一个module可能一个月就结束了,所以跟professor的互动其实不多,而且也是因为时长的原因,课程能覆盖的内容也不多,也不会像本科的学习那么系统。而且因为班级人数太多了,所以每节课都会有小组作业或者是presentation,更看重团队合作的能力。
- [4] 简单介绍一下你的硕士课程结构吧,比如主修/选修科目
我们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三节core + 三节stream core + 三节elective + 一节capstone,一个学年是六个module,但因为第六个module开课不多,所以大多数都会在前五个module把课上完(如果要选择extend的同学就会留一下elective或者stream core到下一年和下一届一起上)。
三节core就是经济学很常规的宏观经济学、微观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,一般都会在module1 和module 2 上完,因为这也是后面课程的先修课。这三节课对于本科有经济学基础的学生来说并不算太难,但考试想考高分还是有难度的,所以还是得下功夫。
对于stream core的课程,因为我们项目分为了两个stream。分别是data还有policy(当然还有theory和advanced research,但这些是专门for要申请博士的学生的,他们有开设另外的课程,上的课也会有难度)。两个stream并不是固定的,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。每个stream都有自己的stream core,像是data的,就会开设machine learning、big data analysis之类的课程,听说要写码,但是很少考试,也以小组project为主。
我自己本身也是选的是data,但是因为本科没有太多统计基础,后面就改到了policy。其实policy这个stream也占到了我们项目的大多数。Policy这个stream的stream core主要是偏理论性质的课程,像是international economics、policy I、multinational and trading之类的课程,考核形式也多为课程论文、presentation和作业,课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,想拿A不容易。
Elective课程选择会比较多元,除了我们项目开设的选修课,像是环境经济学、行为经济学、健康经济学这些课程,还有像是公司金融或者是其他专业开设的课程,像是我自己就选择了一门管理学的课程,能体验一下其他项目的上课氛围也不错。
Capstone就是我们的论文课程,会贯穿两个module,一个小组大概六到七个人完成一篇论文,需要数据回归,会用到不少计量经济学上的知识。难点是在数据收集整理和数据分析这一块,对于海本没写过毕业论文的学生来说不太友好,所以如果有找到本科有统计基础的同学一起合作会更好。
- [5] 你觉得哪几门课程比较值得读/推荐?哪几门不推荐?为何呢?
目前上起来有两门课是比较推荐的,难度适中而且真的能加深对经济学这门学科的认知。第一门就是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,是很有学术成就的一位老教授上课,并不会有太多艰深晦涩的理论知识和模型,更多是教授通过自己的故事通过历史的角度去解构经济发展的本质,作业考试也不难。而且会夯实你对经济发展的认知和理解。第二门是我们的Capstone,professor是Chicheng Ma,prof.Ma上课很有热情,会提供很多有趣的经济学论文给我们分析和展示,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,然后会引导我们思考,让我们对于前沿的经济研究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。而且与此同时会引导我们用上计量经济学上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论文,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。
- [6] 你觉得哪门课程最难?有多大的挑战?相反有没有觉得比较轻松的科目?
最难的是labor economics,这可能是选修课中最有难度的一门,教授会让我们选取一些论文,然后尝试着去分析这篇论文的优点还有缺点,因为那些都是很高阶的论文,所以能完全看懂已经很不容易,还要尝试分析就更困难了。期末考核是辩论环节,会针对一个经济学的观点进行辩论,要引用到一些文献,由于是全英辩论,很考验present的功底和临场反应,需要提前做很多的文献阅读准备,可以说是workload最大的一门课。但结课之后会发现自己成长很多,对于present更有心得和自信。还有一门新开的stream core也很难,好像是叫international trade and multinationals,主要是教授设计的内容太难了,很多涉及统计的模型,上得一头雾水,作业也很难。但好在最后的present要求不高,给分也不错。
- [7] 课程总体难易程度如何?能跟上吗?要花的时间与精力多吗?
课程总体难易程度适中,只要不要选太难的课程都可以应付,而且只要不要缺勤正常参加考试,professor都不会挂人。如果对于GPA要求不高,不会占用很多的时间在学习上。很多同学都会到处旅游,在香港到处玩,也有同学会边上课边实习。
- [8] 你觉得要读好这个专业,最好哪方面的背景强一些比较好?
如果是想读好这个专业,最好是本科就有经过经济学的培训,或者是上过一些经济学的课程,如果是纯文科出身读经济学的话,学计量会有点吃力。至于统计能力,像是STATA这些统计软件,如果是读policy stream的话,其实要求并不高。
- [9] 你觉得你的授课老师水平如何?
授课老师水平都非常优秀。如果单从学历来讲的话,感觉已经超过我本科学校,很多教授都是藤校毕业,甚至不乏学术大牛。教学水平其实挺参差的,取决于你适不适应教授的教学模式,但是教授都很nice,对于学生的问题都很欢迎。
- [10] 你的专业是以毕业论文的形式毕业还是有其他选项?难度如何?
经济专业只要修满全部学分就可以毕业,如果挂科就要给钱重修,但是一般没有多次缺勤和不参加考试都不会挂科,所以毕业难度不高,但是拿高分毕业难度大。
- [11] 对于未来的学弟学妹,从学习/职业发展角度,你有没有想说的心得/建议?
在学习上,建议大家还是都去上课,毕竟是最后的学生时光,多和同学和老师互动,同学里面都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,多多networking一下可以收获很不错的人脉,对于未来职业发展都很有帮助。
- [12] 这个专业能为你的职业发展带来什么帮助?带来了什么新的知识?
如果是授课型硕士来讲,这个项目最大的加成还是一个reputation不错的研究生学历,港大在各个排名都有不错的位置,可以帮助你通过大多数公司的简历关,而且可以为你带来优秀的校友资源,无论在什么行业里面都有港大校友的身影。
至于知识方面,港大的经济学项目没有很偏学术方向,但都会让你能系统地了解和加深对于经济学的认识,了解经济运行的规律。
- [13] 从就业角度,这个课程的实用性你觉得高不高?
如果从就业的角度出发,这个课程的实用性并不高,除非未来是继续攻读博士或者是从事宏观经济的研究。如果是从事一般的金融行业或者其他实业,经济学上很专业的知识并不可以迁移到工作上。但是一些经济学培训出的底层逻辑思维,比如学会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看待问题,还是可以运用到工作上,帮助你高效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。
- [14] 从就业角度,你会推荐大家读这个专业吗?
推荐!先抛开当先香港商科硕性价比不讲,这个项目短平快,认可度高,毕业时间灵活,可以给你两次秋招的机会,有不错的学术资源和求职资源。而且比起港大商学院其他专业来讲,经济这个专业学费并不算太高,但大家的就业都大同小异。并不会说是经济专业就很难找金融行业的岗位。
- [15] 在读研期间,如何去提升自己背景,以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?
项目提供的选择比较多,大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未来的发展以及兴趣进行深入研究。在入学前的准备上,之前不是相关专业的同学可能需要对宏/微观经济学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学习。其他有一定经济学基础的同学可以熟练掌握Stata、R等软件的应用。
如果以就业为导向的话,提升背景最好的方式还是做实习,专业也有不少的同学边上课边实习,无论是香港的线下实习还是内地的线上实习。这些实习经历都可以给你未来工作加分。
- [16] 学校有就业辅助中心吗,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帮助有多大?
我们经管学院有自己的就业辅导中心,定期会有各种的workshop帮助学生准备未来的求职。像是学校会有mentorship的programme,让大家可以跟一些业内认识networking。另外还会有专门的就业coach,都是业内的资深从业者,帮你分析你的就业规划,改改简历。其他的就是每天的实习或者正职岗位推送,定期的企业宣讲会或者企业参观。感觉用好这些资源,对自己未来的求职还是大有帮助的。
- [17] 你所了解的往届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如何?
往届的大多数毕业生还是会往内地发展,主要是传统的金融业岗位,像是银行券商等等。港大在大湾区的认可度还是很高的。
- [14] 以你个人了解的,这个专业对于考公上岸的帮助如何?
考公上岸是没有很了解。
- [15]这个硕士课程就目前而言,有没有达到你的期望?
从课程质量或者项目含金量来说是满意的,同学们都很优秀,见识到了更大的世界,开阔了自己的认知。但是这个项目因为人数太多,所以很多资源都被摊薄了,而且行政效率并不高。另外经管学院是被分配在数码港校区上课,加上项目组组织的活动有限,对整个校园氛围的感知不高,对港大整体文化体验不足。
- [16] 以下几个维度你分别打几分,满分为5分的情况下:
1,学习氛围:4
2,人文关怀:4
3,硬件设施:4
4,授课质量:4
5,课程难度:4
- [17] 你个人感觉学校最大的优点是什么?
学校最大的优点感觉是校园里面开放多元包容的文化,在学校内可以碰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学生,学校的学术氛围也很好,教授都是全球顶尖的学者。
- [18] 你个人感觉学校存在的缺点/不适应的地方是什么?
行政效率太慢,很多时候打办公室电话都不听,发邮件的话也不回。而且港大经管学院的学生是要被分配到数码港校区,被独立出来所以对校园熟悉度不高,去学校饭堂或者图书馆也不太方便,加上学制并不长,真正上课的时间可能只有九月到下一年的五月,总的来说对港大校园气氛了解并不强,归属感弱。
#生活篇
- [1] 有跟local打交道的经历吗,你的感想如何?
在香港的学习上生活上工作上都有跟local打交道的经历。
在学习上,会有和local学生组队的情况,他们都很友好礼貌,但是发现很难和local交朋友,毕竟大家生活圈子差异太大,没有很多的共同话题和兴趣,所以只能是维持基本的同学关系。
在生活上,由于自己是广东人会讲粤语,所以遇到不耐烦的local的情况不多。像是你讲普通话的话,local也不会受到不礼貌的对待,毕竟香港的旅客也是很多的。但我觉得香港服务业的通病就是服务态度不佳,特别是去很当地的小餐馆,因为他们真的很忙所以基本上都没有好脸色,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歧视内地人,因为他们也会照样给坏脸色给香港本地人。还是建议在香港可以学几句基本的粤语,这样也能方便自己的日常生活,也算是一种文化的体验。
在工作上,自己有在香港实习的经验,也会和一些香港local打交道。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专业、公私分明、有边界感。大家都是礼貌专业平等地在沟通交流,希望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,很少会在私人时间打搅到同事,也不会有加班文化,大家日常相处都很有边界感,不会打听很private的东西,尊重彼此的隐私和私人生活。大家还是觉得同事是同事,朋友是朋友。
- [2] 你住在哪里?条件,环境和价格怎么样?有避坑建议吗?
香港大学在港岛这边,所以很多同学会住在坚尼地城、西营盘、香港大学站附近,而我自己是住在上环站附近。坚尼地城站环境好、靠海、有网红打卡点,但是位置有点偏远,是港岛线的尾站,如果想要出市区的话没有那么方便。HKU附近优点就是离学校近,可以步行上课,但是附近的房子可选择的不多,而且租金也不便宜。西营盘相对来说会居民区一些,日常生活方便,很多吃的小店、水果店、街市,感觉上要比坚尼地城繁华便捷一些,但是有个大坡要爬。上环的话,很多在中环上班的打工人都会选择这边,这里不是传统的居民区,所以吃的喝的没有西营盘多,但是基本的超市便利店街市都齐全,而且会有很chill的咖啡厅和街景可以打卡,感觉上比起西营盘会安静不少,外国人一般都会在这里住,但是房子的选择也不多,而且价格要比西营盘要贵。
- [3] 你通常自己做饭还是学校吃/外面吃?你更推荐哪一种?
前期都在饭堂吃,或者自己做饭。但是港大饭堂真的不敢恭维,价格上跟外面的餐厅也不算太有优势,味道也就是中等,而且种类很快就吃完了。一般大家吃饭堂就是上下午都有课,为了方便所以在饭堂解决。校外基本上各种菜式都有,大家可以小红书看一下。
自己做饭就可以迎合自己的口味,而且干净卫生,在香港买菜也方便。但是要买菜做饭洗碗整套下来工程有点大,所以逐渐就放弃了。
后期的话会常吃香港这边的三送饭(就是可以打两个菜或者三个菜的盒饭),特色就是有很多菜式可以选择,而且价格优惠,基本上三十块就能买到一个两送饭,四十块就买到一个三送饭。但是缺点是菜式偏油腻而且重口味,适合对吃饭没有太高要求的人。
- [4] 你目前一个月大概全部生活费是多少?
房租是大头。港岛的房子感觉上是偏贵的,房租的话一般和同学合租的话就七八千一个月,也有同学是住studio那就要上万了。吃饭基本上一天要100,自己做饭的话可以省一点,但感觉上没有省太多。其他的开销就是水电煤气费、电话费、日常出去玩和买东西。感觉全部费用的中位数大概13000左右,如果平常不追求出去旅行或者买东西的话15000生活质量就已经很不错了。
- [5] 本地的川菜...正宗吗...
吃过一次本地的川菜,感觉为了迎合香港人的口味做的并不算太辣。但是可以让店家做加辣的,听同学说都正宗,而且香港是美食之都,集合全球很多国家的菜式,有预算的话在吃方面不是问题。
- [6] 香港的实习容易申请吗?
对于很多商科学生来说,实习是关乎求职重要的一环。政策上是接受学生在课余时间实习的,而且不限时长,拿着NOL就可以去海投啦。在香港实习的好处是,工资福利好,金融实习基本上fulltime可以cover自己的房租,可以体验一下香港的职场文化,而且双休不需要加班,基本上下班都是自己的时间。
但香港实习很难找,一般公司都prefer找local,起码会讲粤语,而且需要自己去摸索签证上的一些流程,而且不同公司的HR对于材料提交的严格程度不同,甚至他们都不知道需要什么材料。
一般的求职平台就是JOBSDB,linkedin,还有学校的求职平台,当然香港还有形形色色的不同平台,但是总的来说岗位不多,回复率低,想要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确实比较难。所以找实习还是要海投,放低自己的预期,做好长期找实习的准备。
写在最后:
大家如果是港大经济学专业的offer holder,或者对该专业有强烈申请计划的小伙伴,可以联系我们,我们可以介绍学长认识哈!
最后就是offercool非常感谢学长在学习之余还能为大家写这么详细的一篇就读体验,祝学长学业顺利啦!
我们之后还会陆续邀请我们在港新院校读书的小伙伴带来最新的23fall就读体验,包括商科/传媒等很多热门专业哦,欢迎关注我们哦。
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。
七年征程专业保证
学长学姐保驾护航
申请过程全程自信
总会有人值班的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