开学季,小编也在跟各个学校的新生聊天,这段时间聊的最多的,就是“落差”。
想象你多年苦修终于飞升得道,却发现自己成了围剿大圣的十万天兵之一,是什么感觉?对于部分同学来说,也许就是这个感觉:
就读于靠前985或者海外名校,本科期间刷雅思刷q各种大厂实习,绩点也不低,综合实力不容小觑,自信满满申请各种名校研究生,斩获颇丰,终于来到自己的梦校读研,却发现这个世界就是一个草台班子?
如香港大学,商学院一个专业能收500人(如mgm),每个学生学费三四十万;整个研究生院的授课学生规模已经突破一万六千人,然而大多数硕士专业对于这些上述学生而言,学习的过程基本上就是对本科课程的温习,一想起自己在这里每节课几千块的成本,不由得愁上心头;而工程学院近期更是厉害,eee新生规模严重超标(谣言说新生500人,而cs专业去年就突破500了),导致大伙选不上课,而香港大学的行政效率实在是不算高。(现在依然没有选上。)
而其余名校也不遑多让,如nus商学院部分课程水到没边(以mim和mai,acct为代表),这类偏管理性质的课程相对缺乏深度(在nus更是如此),如果你本科是一样的专业就更惨了,基本上就是对本科课程的复习,尤其是你本科努力学习过了的话,感觉来nus学啥都感觉没有压力。
而南洋理工学院也不遑多让,降低雅思要求,扩大班级规模,cca一个专业能有300多人,目前南洋理工工科类研究生录取标准已经来到了211背景均分80上下雅思6了,而且依然在扩招中。
找准自己的留学姿势。
随着近年来各校的规模提升,部分新生小伙伴感受到落差是正常的。
学生规模可以扩张,可教学质量却无法短时间内同步提升。而且对于更多的小伙伴来说,扩招也让自己有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哟!
其次,既然发现自己的梦校目前可能无法满足自己的自我提升计划,那小编就建议各位发挥主观能动性了。
不少商学院的小伙伴,开学day1已经在当地开始找实习了,提前磨练自己的职场技能,而小编建议的是不论你什么专业,也都建议开始为未来计划做准备,找实习也好,走学术路线找ra也好,行动起来,如果课程本身压力不大,那就让这些来给自己压力吧!
七年征程专业保证
学长学姐保驾护航
申请过程全程自信
总会有人值班的啦